网站首页 > 新闻资讯
文/山里人
按语:从2002年湘西里耶秦简“惊世”大发现后,至今已有二十余载。二十年来,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里耶秦简作了研究,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,认为其学术价值堪比敦煌文书、殷墟甲骨文,更不亚于秦“兵马俑”。然而,时至今日,除了研究的专家学者外,更多的人对里耶秦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。于是,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提出,如何让这“惊世”发现变为人们“普世”认知呢?这里笔者作个尝试,根据专家学者的研究和自己的辨认,撰写一组“里耶秦简中的故事”,让更多的人通俗易懂地认知它、了解它、体验它,“让文物活起来,会说话”,从而为打造继“兵马俑”“长城”之后到“里耶秦简”的世界秦文化旅游的“铁三角”尽绵薄之力。
公元前221年,秦始皇横扫六国,建立了统一专制、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,史称“秦王朝”。《礼记·中庸》载:“今天下车同轨,书同文,行同伦。”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载:秦王朝建立后,秦始皇诏令天下“一法度衡石丈尺,车同轨,书同文字。”“车同轨”就是统一天下车轨(修驰道、五尺道,形成以都城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,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,形成统一的经济生活联系圈);“书同文”就是统一文字;“行同伦”就是统一文化思想道德。
秦王朝建立之前,在春秋战国时期,中国是由几十个分裂的诸侯国占据,“王室衰微,诸侯坐大”。即使在夏、商、周时代,王国的统治范围也很有限,分封的诸侯和“蛮、夷”独占一方,各行其是。因而,各地文明发展的程度相差悬殊。秦王朝建立后,实行“大一统”,开创了秦汉文明,为后世两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基础。而其中的“书同文”,统一文字更是重中之重。
在出土的里耶秦简中,就有这么一枚简牍,足以印证秦王朝的“书同文”,考古专家们称其为“秦更名方”。这枚简牍非常奇特,它不像所有的简牍是竖式的,而其是横式的,上面记录了一些文字写法和语言称谓,是为秦王朝统一后所规范的用法,还必须遵律令执行。
据考古专家介绍,这枚简牍显然是秦王朝统一之后,迁陵县府官吏抄录的文字规范手册,是官方文书的使用标准。尽管简牍断简残编,牍文不全,仅是秦统一后更改制度、法律、名物称谓的部分内容,但是,它充分说明“书同文”的历史内涵。即统一用词,改旧名,用新称谓,统一制度和法律用语。
简牍中就有“泰上觀獻曰皇帝R”“天帝觀獻曰皇帝R”“帝子游曰皇帝R”“王節弋曰皇帝R”“以命爲皇帝”“王游曰皇帝游”“王獵曰皇帝獵”“王犬曰皇帝犬”等等。
不难看出,这些都是秦王嬴政称皇帝之后的专称,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。在秦王朝以前,中国历代的最高统治者都称王,夏、商、周三代皆如此。周朝王以下的爵位有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等。从春秋末到战国时期,奴隶制“礼崩乐坏”的状况愈演愈烈。旧时制度被冲垮,战国七雄相继称王。
昔日唯我独尊的名号,被许多人堂而皇之地采用了。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后,面对“六合之内,皆为王土”的美好江山,他认为王的称号已经无法表达自己的威严和事功了。于是,便下令群臣议建新的名号。
当时,丞相王绾、御史大夫冯劫、廷尉李斯等人奉命计议一番,向嬴政提出了如下建议:昔日五帝地方千里,其外侯服夷服,诸侯或朝或否,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,诛残贼,平定天下,海内为郡县,法令由一统,自上古以来未尝有,五帝所不及。臣等谨与博士议曰:“古有天皇,有地皇,有泰皇,泰皇最贵。”臣等冒死上尊号,王为“泰皇”,命为“制”,令为“诏”,天子自称曰“朕”。
秦王嬴政斟酌其建议,决定采用“泰皇”的“皇”字,和“五帝”的“帝”字,将自己的名号定为“皇帝”。从此,皇帝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统治者的名号,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,成为千千万万野心家拼命争夺的目标。
简牍中还有“莊王爲泰上皇”,这应是秦王嬴政追尊自己的父亲庄襄王为“泰(太)上皇”。并决定取消夏、商、周以来的谥法(汉代以后恢复谥法),今后不用再给死去的皇帝上“文、昭、武、襄、惠”之类的封号了,他为始皇帝,后世就以数计,二世三世至于万世,传之无穷。他认为,给死去的王上谥号是子议父、臣议君,是很不合适的事情。
由此开始,与皇帝有关的一套制度初步形成。简牍中就有“王谴曰制谴”“以王令曰以皇帝詔”“命曰制”“爲謂R詔”“王馬曰乘舆馬”等。其中的“制”“诏”就是皇帝的命令和文告,为皇帝所专用。其中的“乘舆”,是指皇帝的车马、衣服、器械百物。另外,譬如“朕”是皇帝独享的称谓;“陛下”是臣民对皇帝的尊称;“玺”即皇帝之印。皇帝的亲属也有了独有的称谓,如皇帝父曰泰(太)上皇,母曰皇太后,妻曰皇后,子曰皇太子、皇子,女曰公主等。与之相联系,又有了太子制度、后宫制度、外戚制度和宦官制度等。
再如,简牍中出现了“更詑曰讂”“曰産曰疾”“曰玝曰荆”“毋敢曰豬曰彘”“毋曰客舍曰賓R舍”等等,这应该是为了规范文字用法,避免歧义。就拿“毋敢曰豬曰彘”来说,其意思为“再不能写成豬,而统一写成彘。”战国时期,七国对“猪”的写法和称谓都各自不同,秦国曰彘,燕国曰豭,楚国曰豨,齐国曰豕,还有曰豬、豚、豘、豯、潴等,当时可能曰豬的比较多,而秦王朝统一后都依其曰彘。
还有,简牍中的“歸户更曰乙户”“内侯爲輪侯”“徹侯爲列侯”“騎邦尉爲骑R尉”“郡邦尉爲郡尉”“邦司馬爲郡司馬”“乘傳客爲都吏”等,应是统一的制度名称。就说“邦”字,是为邦国的意思。商周以来一直是邦国林立,战国时代尽管邦国数量较之以往大为减少,但毕竟七国分立,还夹杂着若干小国,秦国还采用属邦制度控制地方,绝对不行。秦统一之后,原来的邦国全部成为郡县,所以再不能以“邦”相称了。这一字之改既体现了统一的现实,又保留了历史的信息。
再就是简牍中的“故皇今更如此皇”“故旦今更如此旦”。这其中的“皇”和“旦”,就是统一笔画、规范用字。我们仔细观看简牍,“故皇”的皇字上不是“白”字而是“自”字,“故旦”的旦字上不是“日”而是“口”字。所以,秦王朝将其规范为“此皇”“此旦”,“皇”字上用“白”字,“旦”字上用“日”字。因而,我们由此可以推断,秦王朝统一文字,更是将所有这种文字笔画不一的字进行了统一修正规范。这也进一步可以说明,传统上人们仅将“书同文”理解成统一字形和书体的狭隘想法,需要纠正了。
我们还从这枚简牍中得知,“王室曰縣官”“公室曰縣官”,统一改称为县官。简牍中的“邊塞曰故塞”“毋塞者曰故徼”,边塞改称故塞,但也不能称故徼。那么,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称呢?因为“公室”“王室”是分封制的产物,统一推行郡县制以后,不再存在公室、王室。“边塞”是七国分立的产物,统一以后,天下一家,不存在此疆彼界的划分,原来的“边塞”自然成为“故塞”。
在简牍的前几行中,还有“R如故更R”“R如故更廢官”“諸官为秦盡更”,其意思为“所有秦官吏的私名若有‘秦’字,均须更改。”先秦礼制是不允许本国人名中含国名,《礼记·曲礼》就有“名子者,不以国”的记载。也就说所有官吏避秦忌讳,但凡是与秦相忌讳的,比如与皇帝姓名相同的字,都统统改掉。
秦王朝“书同文”的政治意义,主要是为了宣传大一统的文化思想观念。里耶秦简中的“秦更名方”不仅如此,就连一字一句的统一,都说得明明白白。